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章 给折色则易于荡、给本色则可得实惠 (第2/5页)
其余六镇,军士半饷都拿不到。” 王国光在断人财路。 发实物也有可能会被人侵吞,但是这些实物折现,就要出手,出手就需要人力物力贩售,参与的人越多,事情被揭露的可能就越大。 一旦某地市面上流出了军用之物,各地方的监察御史还能监察一二,大明的纠错机制还能发挥一些作用,但是发银子,连出手都不需要了,银子从朝廷流转向军卒的过程中,就会一层一层的被剥盘,到了军士的手中,还能剩几分银。 “银贵谷贱和银贱谷贵,这种完全冲突的现象,在大明腹地和边方,屡屡出现。”王国光颇为确切的说道:“边方多为军卒,农户本就极少,粮少耗粮多,银子多了,粮就越来越贵,造成了银贱谷贵。” “而腹地因为一条鞭法的推行,农户比较多,粮多银少,粮食越来越贱,大明腹地,银贵谷贱。” “边防不宁,生民不安。” “这么说还是太麻烦了,我自己画了张图,大家一看就知。” 按照设想,朝廷从大明腹地收银两,而后朝廷把银两以军饷的形式发给边方,商人从腹地运粮到边方,交易获得白银,再把白银带回腹地。 在制度设计上,这是一個完整的内循环。 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朝廷从大明腹地收银两,产生了另外一个可怕的制度性腐败——火耗。 朝廷要的是金花银,杂质较少,民间能征到的大多数为杂色银,杂质较多。百姓们用杂色银交税,就要多交一部分的火耗税,火耗全看地方税吏,本该每两一分到两分(1%到2%),能达到每两一钱到两钱甚至更多。(10%到20%)。 而朝廷把军饷发给边方,这金花银从朝廷送到边方,就变成了杂色银,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