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9章 儒家仁义 (第2/4页)
想同样是以人和为贵,门下弟子,除了几个朽木不可雕,差不多人人都是秉承着正义。儒家最初也是以辅助道修行的,需要借助官身调动天地灵气。孔子本就是官身,一直企图恢复周礼。儒家以兴王道为己任,开始受到帝王的重视。 如果说作为辅助道,儒家也算是堂堂正正。可是到了孟亚圣那里,出现了问题。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杀身成仁,比较难,最后就连孔子自己也疑惑了,定下了最低标准,不害人,就可以算是仁了。 可是还是难。 仁是道德的至高点,身为儒家官员,也不得不披上伪善的面具,扮演仁者,好辛苦。 假的也不比真的差多少,又要求不害人,仁者之名实际上是约束人向善的利器。 到了孟子,加上一个“义”字。一下子就把这把利器从仁者身上拿开。 “义”字冲冠一怒,本就难以控制,可是孟子偏偏把他加之于仁之后。不过孟子比较有仁者之风,三省己身,却是做到了仁义之名。 比如齐王伐燕。孟子虽然同意攻打,但是却说,齐王同样残暴,是不能攻打的,也就是著名的“以有道伐无道”。 可是然后呢? 其实如果说只谈仁义,儒家也未必会如何改变。可是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完善了孔子之道,甚至是开拓不为过。儒家不止修风骨,而且修骨气。” 骨气,真正具备了攻击性,“千夫所指”,“众口烁金”,“指鹿为马”,“文过饰非”都是善用的招式。 从仁者爱人,到有道而伐,相差毫厘,却缪之千里。 杀身成仁,很难!这意味着用生命践行自己的仁德,这意味着要克服自身的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