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0章任重而道远 (第2/4页)
紧闭的大清国门实际上已经破防,以英国海峡殖民地和法国中南半岛殖民地为首的列强,由于迫切需要劳动力,每年从神州大陆沿海地区输出的华工数量惊人,年均数量以数10万计。 仅英国海峡殖民地,数10年输入华工高达300余万人。仅荷属东印度群岛巴达维亚(雅加达)一地,就高达13万余华人。 整个19世纪 是华工人口大迁徙的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华工人口遍及东南亚各地,澳洲,南美洲各国和北美,总数不下于千万人。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为了在马来亚进行殖民扩张﹐以授地招垦﹑贷款补助等优惠条件为诱饵﹐鼓励和罗致大量华工前往开发。 早期华工多数是东南沿海的破产农民和无业贫民,因契卖或拐卖而置身异国,备尝血泪艰苦。 同治年间《救时揭要》记载: “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有半途病死者,有自经求死者,有焚凿船只者。要之,皆同归于尽。即使到岸,充极苦之劳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命若草芥。华民无辜,飘零数万里,而受如此之刻酷乎!”wap. 这是劳工血泪历史的一部分,到了19世纪中叶已经愈演愈烈,成为仅次于黑奴贸易的第二大人口贩卖浪潮,几乎波及世界各地。 19世纪20年代 马六甲附近和半岛西部各土邦的锡矿已有几万名华工,槟城和新加坡的原始森林很快就被华工开辟无遗,随后转向半岛内陆柔佛﹑雪兰莪和霹雳等土邦。 华工在当地自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