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5 (第1/4页)
家具上的部件。
而清中期后,因为中西方交流频繁,便有了座钟、万花筒、西洋镜等等洋玩意儿,而梳妆台也随之而来。
女子们这才有了独立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时为了顺应民情,纯西方的梳妆台,当然不适合东方,于是有了变种。
就是做的中式化的梳妆台。
其实就是将“妆奁”放大。
古时梳妆用的是“妆奁”,即一个装着铜镜、簪子、金钗、木梳等物的盒子。
为女子出嫁的时候,必备的一些小东西,所以才有“嫁妆”一说。
等到了明清时期有了专门的梳妆匣,梳妆匣是一小方匣,正面对开两门,门内装抽屉数个,
面上四面装围栏,前方留出豁口,后侧栏板内竖三扇至五扇小屏风,边扇前拢,正中摆放铜镜。
不用时,可将铜镜收起,小屏风也可以随时拆下放倒。
梳妆台则在清代后期才很常见,镜台类以专用的桌子,台面上竖着镜架,旁边设有小橱数格,镜架中装一块大玻璃镜。
那个时候镜子可不便宜,因为本国不出产,都是舶来品。
低镜台形体较小,一般放在桌案上使用。
镜台面下设小抽屉数个,面上装围子。
民国时期玻璃大量涌人民间,梳妆台大量出现,形体较前高大许多,带有洋式建筑风格。
有些简单的,在台面两端安设抽屉,中间以轴相连带木框的椭圆形镜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