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技术档案_分卷阅读6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6 (第3/4页)

的都看过一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近十年,重推理轻技术的,尤其是一些犯罪心理、心理画像为主导的剧越来越少了,甚至快没有了。就算偶尔出一两个这类的,也都是讲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案子。

    因为那时候的科技不够发达,人的力量就可以夸张,心理分析会特别出彩,中外都出过,几句话就拼出画像。

    可是这种靠推理侦破的案件,等到了法庭上,又会遇到证据不足的问题。以前很多港台剧都是,好不容易抓到真凶,但就是因为证据不够有力,最终无罪。

    当然还有反过来的情况,虽然证据不足,可是犯罪嫌疑人认罪了,结果导致这个人坐了很久冤狱。

    还有一些案件,因为人力有限,技术达不到,就成了悬案。比如白银案,人能做的已经都做了,后来因为技术突破,当初留下的物证才在新技术检验后,锁定犯罪嫌疑人。

    而且现在的观众基本都知道,体|液、毛发、骨髓、皮屑之类都可以检验出DNA,也明白足迹、指纹、掌纹、耳纹、声纹各种技术,可以让一个人变得非常“透明”。

    所以有时候再回头看以前的老片,都会感叹好简单,好容易。一点实据都没有都能定罪,这样上法庭真的没问题么?要是法庭也判了,会不会二十年后又证实是冤狱?

    白银案就是个典型,当技术锁定犯罪嫌疑人之后,才发现原先的画像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之前的调查一直在走冤枉路。起码就我看,那个画像和真凶本人的照片,就算把时间因素也算在里面,那也绝对是两个人,无论是面相骨骼,都没有一点相似的……可这个画像当年也不是随便定下来的,也经过了各种逻辑辩证,反复推敲。

    到这里真的不得不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