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气候的发明家_第108章 农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8章 农事 (第1/6页)

    此时主要种植大豆,一人一天半斗的大豆,五个人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九百一十二点五斗。另外,这一时期赋税是十税一,后期才越来越多。

    根据《通典》记载:"夏之贡,殷之助,周之彻,皆十而取一,盖因地而税。”

    “秦则不然,舍地而税人,故地数未盈,其税必备。是以贫者避赋役而逃逸,富者务兼并而自若。”

    “加以内兴工作,外攘夷狄,收大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二世承之不变,海内溃叛。”

    《孟子》中也有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意思是:夏代每家五十亩地而行‘贡’法,商朝每家七十亩地而行‘助’法,周朝每家一百亩地而行‘彻’法。这三法的实质都是十分抽一。

    九百多斗加上被抽走的十分之一的税,也就是说此时一百亩能产大豆一千斗左右。

    每斗折合后世重量三斤,也就是说按后世一亩地面积,此时产量为一亩不到一百斤。

    只相当于后世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后世差一点的一亩也能产四百斤,好豆种最多能达到六到八百斤。

    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粮种技术落后,另外就是种植技术落后,在春秋前中期还没有沟垄技术,粮种是直接种在平地上的。

    而且使用耕具主要是石制工具为主。这一时期还没有铁器,铜器昂贵而且坚硬度不够不适合耕种使用,所以耕种效率低下。

    叶枫此时其实已经有足够的钱去楚国了,但当初江川对他有一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