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二章 无间道 (第2/6页)
二是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时常发生,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 北宋冗官问题产生的根源便在于此。 不过话又说回来,后来的明朝、清朝也基本沿用了北宋这套多部门相互制衡的制度,可是冗官问题却远没有北宋这么严重。 由此可见,制度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事实上,真正造成北宋冗官问题日趋严重的另有原因。 到了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赵宋王朝解决冗官问题已经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赵祯请来几位重臣商议解决之道,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范仲淹用六个字直指要害。 这六个字就是“明黜陟、抑侥幸”。 “明黜陟”指的是当时北宋官员的升迁制度。 宋朝皇帝为了笼络士人的心,给出了非常宽泛的升官标准。即,文官三年一次,武官五年一次,只要期间不犯错就可以官升一级。也就是说,考核官员晋升的条件不是看谁更优秀,而是看谁更少出错。 谁都知道,做事情就有可能出错,不做事情则绝不可能出错。于是赵宋的官场就变得越来越佛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了绝大多数官员的处世之道。 范仲淹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改革晋升制度,将官员执政期间的政绩纳入考核标准。同时还完善奖惩条例,过去不犯错就能得到晋升,但现在不作为便是错,虽然不会因此被罢官,但却会被调任到闲职部门,从此与权力无缘。 “抑侥幸”是指改革北宋近乎泛滥的恩荫制度。 从赵祯的父亲宋真宗赵恒时代开始,北宋官员就对每年的南郊大礼,以及万寿节(皇帝生日)充满期待。 因为这两天皇帝要向臣子们广施恩泽,从两府大臣到各路提点刑狱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