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2 (第2/4页)
西边的打饭窗口前。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面值500克的粗粮饭票,买了十个热乎乎的玉米面馒头,用纱布包好,放进篮子里。 饭菜都打好了。 田伟民和田伟军一边一个负责提篮子,元元和波波在后面跟着,兄妹四人又浩浩荡荡地回家了。 一路上,遇到好几拨来食堂打饭的半大孩子,和田伟民大声地打着招呼,还热情地喊着“元元!元元!” 田伟民自然是得意洋洋。 一边大声地回应着,一边向meimei介绍着那些娃娃的名字,都是谁谁谁家的,爸爸mama都是做什么的,老家是哪里的。 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黎元元就听到了安徽、河南、山东、湖北、山西、甘肃等省的名字。 看来,连队里真是个大家庭啊! 职工们的老家哪里的都有,不过小孩子们都讲普通话,倒是听不出一点口音来。 * 回到家里,田伟民和田伟军一起用力,把篮子搁在了饭桌上。 然后,从口袋里掏出剩余的饭票、菜票,搁在五斗橱最下面的一只抽屉里。黎元元也跑了过去,伸头看了看。 原来,连队的饭票分为两种,一种是粗粮,一种是细粮,面值分别为50克、100克、200克、500克不等。 而菜票,大多是贰分、叁分、伍分、壹角不等。 这些饭票和菜票都是连队自制的。 用结实的牛皮纸做原料,耐磨耐用。票面的正面除了面值金额之外,还盖着一枚红色印章,上面印着“农耕师二团四营三连,食堂专用”的字样。 这就是传说中的饭票和菜票。 六七十年代,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