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_分卷阅读3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7 (第1/4页)

    缝纫机轧的,平平整整的。

    三个哥哥脚上穿的鞋子,都是王mama自己做的。

    一到开会,就带着针线活去。

    田爸爸批评她说,王mama不追求思想进步。王mama笑着回应道,把你们几个都照顾好了,就是最大的进步。

    黎元元记得爷爷奶奶那一代沪上知青,除了会轧衣服,在针线活上却不大行。

    这是因为城里有裁缝,家家户户不用自己动手来缝制衣服。而王mama这套手艺,十有八.九是在山东老家学会的。

    就像连队里的那些女职工们,很多人都会纳鞋底,做鞋梆子。家里的孩子和大人脚上穿的单鞋、棉鞋都是手工缝制的。

    还有的,甚至会绣花儿。

    偶然用碎布头,做一个小荷包,上面绣上几朵精致的花儿,别提有多好看了。

    而沪上女知青们,还有一道杀手锏。

    那就是织毛衣。

    连队里的劳保福利中,普通职工每季度有三双白线手套。而在车间里干活的,每月还能多发一双。

    那时的白线手套,织得很密,也很结实。

    如果爱惜一点,一双手套能戴很长时间。

    于是,就有人把积攒下来的白线手套,一双一双地拆掉,用颜料水浸泡,给白线上了颜色。然后,再给孩子织成小手套、小围脖、小帽子,还有装鸡蛋的小网兜。

    那时,代销点里的毛线供应量很少,还要凭票才能购买。而自己动手,就能省很多事。于是,连队里的其他女职工也跟着学起编织来。

    最简单的就是织网兜。

    在连队托儿所或小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脖子上挂着一只收着口的小网兜,里面装着一枚熟鸡蛋的小孩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