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项目磋商 (第3/6页)
后,调回国内参与钢铁产业园的建设,钢铁厂的工人就有了。 那么这些人怎么找呢?一个字:挖。一是从国有企业的熟练工人中挖,二是从北钢技校、蓝钢技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挖。难度肯定有,但估计不大。 自1992年开始,华夏国有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变,开始进入“最困难的十年”,到2002年才会有所好转。在最困难的1998年,全国的国有企业利润加起来,只有区区210个亿,“三角债”问题、“大锅饭”问题、退休职工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严重束缚着国企发展。 国有钢铁企业亦如此。1993年华夏经历了一轮钢材价格波动,但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并没有让哪家国有钢厂收获多少好处。吃的满嘴流油的是贸易商,能产地条钢的私营钢厂,以及搞期货的国际炒家。一些国有骨干钢铁企业,需要按上级要求稳定市场,原材料涨价、废钢涨价,自己的产品却不能大幅涨价,最后一算反而遭受了损失。 近几年来,大多数国企出现亏损,“下岗”一词自1992年年末,在广东羞答答的出现,现在正在酝酿浪潮向全国席卷。国内物价在涨,但企业工资不涨;公务员和教师工资在涨,国企员工只能眼红。到1995年的时候,国企职工下岗问题开始摆上华夏高层领导的案头,中央开始采取措施应对。但是谁都知道,火势起来时,暗火已经燃了一定时间。 所以,这个时候从国企挖人,挖那些技术工人,甚至挖八级工人,真的没什么难度。 华夏自1956年开始,为消除工分制的弊端,学习苏熊老大哥,将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资挂钩,按照产业分为八级工制。“八级工”便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