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化改革,剔除仇女因子 (第2/4页)
嫉、嫌等等,必然要做修改。 譬如将女字旁改成人字旁,或是作其他修改、重造。 再如其他的,以人字旁开头,那必然要指代所有人。 奈何传统文化更多是却是用它们来指代男性,指代女性的就要另起炉灶。 虽说曾经之所以如此,是为了给女性赋有一定的权力,是进步的一种表现,但现在显然已经不合适了。 改,当然要改。 还比如一些文学用词。 像是少年,虽然它本身不含性别因素,但在文学上,总喜欢把它赋给男性少年,在有男有女的情况下,总喜欢说少年少女。 要么,直接用少年们,要么就是少女少男、少男少女。 后面两者不知道怎么样? 女多就女在前,男多男在前,不确定就直接是少年。 再比如先生。 既然要保留旧有的对知识界人士的尊称,那么就剔除对男性的称呼。 同一个称呼,只要是个男性,再怎么垃圾都可以用先生称呼,而女性却要做到某一领域的极致才配使用。 好似在告诉人们,只有当女性做到极致才能和普通男性并列,这何其不公。 非要说两个先生的含义不同,那无疑是陷入了厌女的陷阱。 还比如,爸妈、父母、男女、龙凤,总是男在前女在后,这些带有歧视性的约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