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章 哥布的局,你们看不懂是正常的 (第3/4页)
上,尤其是涉及商业窃密的话。 但即使如此,顾辙也没打算一开始就让下面的人理解他的全盘思路。 顾辙所知的技术非常复杂,跟传统的树脂镜片材料研发思路相比,能分成好几个互相配合的部门,那就刚好分开来做,既要分时,也要分人,确保没有任何一方能威胁到顾辙。 小心驶得万年船,就算再有法律保障,能设限的地方还是要设限——当然,仅限于这些需要依靠顾辙个人智慧的研究方向。 将来如果沈明博能靠自己的研究,去提升折射率、抗色散、弄出新材料,那顾辙绝对放权。不用到他本人脑子里干货的事情,他还是很宽容的。 眼下,顾辙只需要先部署第一步: “我觉得,目前的树脂镜片材料,之所以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最大的问题还是树脂凝固的反应过程不够快速、稳定,导致脱模时也比较困难,表面易粘滞、划伤,需要重新抛光才能正式销售、使用。 有些先进企业如依视路,还在尝试抛光后镀膜硬化、增透来提升寿命和性能。 而反应过程之所以不稳定、不快速,跟目前的反应机制是有关系的,主流材料需要用到诸如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二丙烯基二碳酸二乙二醇酯、二羟基三苯氧基丙烯酸丙酯,进行三联式混凝反应。 如果可以把反应材料种类降低、比如从三系混凝变成两系混凝,并增加一些让反应过程更稳定可控的外界催化手段,那么反应所需的时间就会更为精确可控,脱模时的材料性状也能可控” 顾辙这番话,沈明博等专业人士当然听起来毫无障碍。但如果有外行人在,肯定会听得云里雾里,不得不稍微解释一下。 后世不少普通小白,应该也都在网上看到过“树脂镜片生产过程”的抖音短视频。一般画面上都是一个人拿着一个两面透明、中间空心、顶上有小孔的圆柱状模具,然后往里灌一种透明液体,等这种液体凝固了之后,镜片就做好了。 拍这些视频的博主之所以这么截选,显然也是为了哗众取宠博流量,让外行观众觉得“原来眼镜片生产的过程这么容易!居然还好意思卖我那么多钱!”这样心中共鸣喷的人多了,流量也就来了。 但实际上,这些视频为了博流量还是很歹毒的,因为它们刻意省略了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只把其中“灌注”这个最简单的环节拿出来展示了。 关键不是灌注的步骤,而是之前配置胶体的过程,以及后续凝固了脱模的过程,那才是有技术含量的。 稍微带一点脑子去看这些视频,就不难想到一些问题:如果灌注进去的是一种会自然凝固的胶液,那么如果灌早一点、灌晚一点,会不会导致还没注入、就在原容器里直接凝固了?或者是灌注之后久久没法凝固、到了时间还软趴趴的? 所以,后世2010年代后,这种胶体的模铸凝固,主要是靠特定波长的紫外线辐射照射,来催化反应。 材料里用到的一般是两种某烯酯醇酯烯酸酯类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充分混合后,天然是不会凝的,所以放久一点也不会直接在原容器里产生反应、发生化学性状变化。 原容器一般也是完全不透光的,甚至可以用防辐射的铅质夹层来加强容器,什么光和射线都不会影响到原材料,注到透明模具之后再用射线照它。 但现在才2003年,两相材料混合后、紫外线催化凝固法这个思路,还没用到树脂镜片材料领域。 现在普遍用的是三相混合法,用三种烯酯醇酯烯酸酯类物质来混合,然后加上催化剂静置半天左右的时间(配方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等反应慢慢发生,液态材料凝固变硬。 怎么说呢,这个过程就有点像生产豆腐,豆浆原本是液态的,放多久都是液态,但是加了卤水或者石膏进去之后,再搅拌搅拌放一会儿,豆浆就凝固成豆腐了。 凝胶类生产不都是这样的么,严格来说豆腐也是一种凝胶。 所以,后世抖音上那些“曝光业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