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_第三十二章 学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学霸 (第3/6页)



    “当今论才学博雅,无人过于子平。”

    宋朝发解试,有州府军试,大部分的解试都指的是此。如福建,浙江这些东南州府军试是百人取一,一般一路两三千名寒门子弟考试,取个二三十人如此。

    而漕试等也属于解试,是章衡这样官宦世家子弟参与考试。

    在仁宗景佑年间,漕试录用比例是十人取三人。

    科举考试起唐朝起,说是‘唯才是举’,其实目的还是打破门阀士族对于官场的垄断,进人用人之权收回中枢。

    但即便如此,唐朝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仍多是门阀士族,这些人仍是不太听话。

    于是宋朝科举,即开始有意识地从寒门中取士。

    因为宋朝真正达到相对公平的考试,唯有礼部试和殿试,可在地方的解试则一点办法也没有。

    故而朝廷设立漕试的目的,就是将达官显贵的子弟都安排在此。用这个办法杜绝这些人通过舞弊贿赂的手段及第,挤占寒门士子的进取空间。

    可是如此严重的比例不平衡,令官家与大臣们很不满,经过宋祁等朝廷上的大臣们上下奔走,终于漕试录取比例终于下降,朝廷下令限定‘各路别头试(漕试)解额,定作百人取十五人’。

    话说回来,到底漕试与州府军试哪个更难?

    读书人们为此一直有争论。

    漕试之中及第者,确实出类拔萃,到了礼部试里表现丝毫不逊色于,甚至还胜过州府军试考出来的寒门子弟,但是漕试里……也有很大一部分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