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无嫌猜_分卷阅读1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7 (第1/4页)

    雨斋”三字,名出文学家苏轼的中“苦雨终风也解晴”句。

    叶微雨提裙信步而入。

    一楼是会客小厅,她沿着旋梯直上二楼,门口处有叶南海的长随侍立。

    “爹爹。”

    叶南海身穿道袍,发髻上随意的簪了木簪,年过三旬却因保养得宜,脸上丝毫不见岁月的痕迹。

    当年他参加科考时,若论殿试成绩堪堪排上第四名。但嘉元帝认为他有潘安之貌,就御笔点其为探花郎。

    后来进士及第的士子打马游街御街之上时。城中年轻女子纷纷涌进街道两边的铺肆里,冲着叶南海满楼红袖招,亏得国朝没有“榜下捉婿”的习俗,否则定会引得百家哄抢。

    叶南海此时站在宽大的桌案前信笔而书,笔下如注,待得落下最后一笔收尾,他方才抬头看向叶微雨,笑道,“乖囡,快过来看爹爹的新作。”

    原本叶南海从前也是随齐朦唤叶微雨小名的,就是后来去了杭州被当地人感染了吴语便再未改口了。

    叶微雨依言,莲步轻移至桌案前,将叶南海的文章细细默读一番,文章的内容并不高深,不过就是闲情小记,半晌方道,“爹爹的文章以炉火纯青至极,女儿未有缪见。”

    国朝开国之初,就有当时的首辅又是大文学家孔璋再前朝“古文运动”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行文习惯动手改进。

    在“古文运动”前,士人好写骈文,因其讲求对仗工整,声律协调,所以特别适用于章表奏册的宣读。但又因为骈文重对偶和用典,容易犯辞藻堆砌,意少词多的错误,于书写上多有不便。于是就有文学大家发动了文体改革运动,后来又借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