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张爱玲 (第5/18页)
不给钱,不被信任,才是张爱玲的致命点。 就在张爱玲最最需要钱的时候, 母亲却跟着一个男人去了欧洲, 一直到她走时,也没问过张爱玲: 你这学期的学费、生活费怎么办? 张爱玲大三那年,战火蔓延, 香港沦陷,香港大学亦停办。 张爱玲想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完成学业, 便写信向欧洲的母亲求助, 母亲没有寄钱,只回信让她赶快嫁人: 若现在嫁人,不仅可以不读书,还可以用学费装扮自己;继续读书,不仅没有装扮,还要为学费伤神。 后来没有办法,张爱玲只能向父亲求助。 弟弟张子静叙述了那次父女相见的场面:张爱玲面色冷漠地走进了父亲家,在客厅里,见到了张志沂。她简略地把求学的事说了一下,张志沂很温和,叫她先去报名,学费我再叫你弟弟送去。 两人相见不过十分钟,张爱玲把话说清楚就走了,他们打那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 虽然得到父亲资助,张爱玲还是没有完成学业。战争带来的幻灭感,使她觉得没有一个地老天荒放在那里任你慢慢铺陈: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也许都来不及了。 她弃学,卖起了文章。 一开始,只是在报纸上发些小短文, 赚取一些勉强糊口的稿费。 稍安稳后,她便写起了。 1943年,张爱玲抱着稿, 一家一家地去敲杂志社的门。 吃了很多闭门羹后, 她遇到了杂志主编周瘦鹃。 周瘦鹃一读,顿时惊为天人: 当夜我就在灯下读起她的来,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