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8章 (第1/3页)
第83章 雪灾 不多日, 岑晚从江州城搬来的救兵们也都达京城,一时间大理寺刮起一阵改换门面的新风。 对老百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岑晚在大理寺的东墙命人凿开的两个大洞,上面悬挂两个小牌子──京城之声。 京中凡有老百姓有冤欲申、有案想报, 都可以在这里先领上一纸待填的表格, 会写字的自己提笔陈情, 不会写字的也可以通过口述将冤情告知主簿,由主簿填写。 如此一来,百姓们将状纸呈递后便可回家等待大理寺派人来访,这一创举令百姓们啧啧称奇。 毕竟平日他们若想报官需得在府衙击鼓鸣冤,等大老爷换好官服上庭后,再跪在地上,将自己冤情一一道来。 而公堂上,普通百姓难免胆怯,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也是常态。遇到耐心的官爷尚愿意听上一听,可若是急脾气, 直接打出去也是有的! 所以大多数百姓报官时,还得请个能言善辩的状师为自己陈情, 不仅开销不小, 一通折腾下来已过去大半日。 岑晚此举大大降低报案的门槛,一时间“京城之声”前报案之人络绎不绝,排起长龙。 不过大理寺毕竟人手不足, 一些鸡鸣狗盗的小案子会被转去对应的坊间府衙,而倘若发现存在诬告和造谣, 报案人也须得接受相应的惩罚。 发现这一点后,许多心怀叵测之人也歇了不良心思。京城本就安定, 在人们习惯后,也不再以为这是什么非要去瞧一瞧试一试的稀罕地方, 只是每当身边发生不公时,总会下意识说一句:“快去大理寺填张状子吧。” 因着报案程序的简化和办案受理的高效,短短几个月,大理寺重回京城百姓的视野,不少人甚至纳闷:为啥以前报案就想不起来去大理寺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